看病就医、交通出行、借还图书、开具证明……上海市民通过“一网通办”可享受上千项高效便捷的服务。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作为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建设和运维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在公共数据治理实践方面探索出一套“上海方案”。
制度先行
自2018年开始,上海先后公布实施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不仅明确了全市公共数据实现集中统一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政府部门间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也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数据对外开放,更好地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是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数据管理法律法规的地区之一,为全面开展全市数据治理和共享开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工作指导。”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介绍说。
近年来,上海围绕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形成了“2+3+X”顶层设计。“2”即《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3”即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X”包括《上海市数据条例》、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政策措施、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等。其中,《上海市数据条例》通过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方式,推动高附加值、高敏感度的数据价值释放。
同时,上海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整合2个云计算平台,联动3家云服务商资源,完成200余家市级单位信息系统全量上云迁移。在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个超级应用基础之上,按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治理、生活、经济三大领域打造了一批数字政府云应用。截至目前,上海已初步建成一体化大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国家、市、区三级互联互通。大数据资源平台已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
制定标准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公共数据治理仍面临着数据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该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出20条政策举措,业内统称为“数据二十条”。
数据安全管理和应用要依靠什么样的标准来规范?结合标准做制度,利用制度找技术。据悉,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在等级保护2.0制度基础上,针对数据安全管理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了数据类的相关标准制度体系。在标准方面,成立上海市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发布了《DB31/T 1241-2020公共数据“三清单”管理规范》等10项地方标准和17项技术文件;在技术方面,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加强了数据安全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
上海已建成一体化大数据资源平台。(摄影/蒋莉蓉)
“制定标准最终是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标准管理等三道防火墙,强化数据安全运营机制保障,实现云、网、数整体安全。”刘迎风认为,数据安全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各类应用,理想的目标是让数据零泄露、事故零发生。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数字政府建设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和网络升级运维服务。正福易找标大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完成的96个数字政府相关平台系统采购项目中,多个项目采购需求涵盖了云平台运维、一网通办服务系统升级改造、预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
记者了解到,升级改造后的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通过构建“前台、中台、后台”平台架构,发挥后台数据支撑、中台业务集成以及前台应用驱动的联动效应,实现了对外多渠道服务的数据同源、服务同步和体验同感。
目前,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接入服务事项超过3600项,累计办件量超过3亿件,实名用户近8000万人,真正实现“进一网、能通办”。
数据安全治理是个持久话题。下一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将根据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要求,进一步梳理数据权责和系统清单,推动数据上链,促进数据目录一体化。同时,推动数据按需归集,促进数据资源和共享交换一体化、数据安全管理一体化以及标准规范一体化。